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pdf免费版|百度网盘下载

编者语:新高中地理课本

高中必修地理教材新版第一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,高中生必修地理第一卷新版pdf电子版 需要的可以参考,书中有水印,介意的不要下载,图片是彩色的。

新教育版高中地理必修书1 PDF 免费版

新人版高中地理必修卷1 pdf图片预览

目录

第 1 章宇宙中的地球

第一节地球宇宙环境

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

地球的历史

第 4 节地球的圆结构

用于问题研究的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

第 2 章地球大气

第 1 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

第2节大气加热过程和大气运动

蓝天常在的问题研究

第 3 章地球上的水

第一次水循环

第 2 节海水的性质

第三节海水的运动

能否研究淡化海冰以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

第四章地貌

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

第二节地貌观察

如何提高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峰经济发展水平

第 5 章植被和土壤

第一段植被

第 2 节土壤

研究问题如何让城市不再“看海”

第 6 章自然灾害

第一节气象水文灾害

第二节地质灾害

第三节防灾减灾

第四节: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

救灾物资储备应该建在哪里?

高中必修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

第 1 章地球

第 1 部分宇宙中的地球

1、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

1、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形式,如恒星、行星、卫星、星云、流星和彗星。

2、天体系统:天体相互吸引、相互公转,形成天体系统。

★3.天体系统从大到小的层次是地月系统(教科书P3图1.2)

太阳系

银河系和其他行星系统

整个星系,其他恒星世界

系外星系

2、太阳系普通行星(课本P4图1.4)

1、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、海王星。

2、八颗行星的分类(教科书P5图1.5)

类别

特点

类地行星

水星、金星、地球、火星

各向同性、共面、近似圆形

巨行星

木星、土星

启示录

天王星、海王星

★3.有生命的行星—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(教科书 P6)

外部条件

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

自我状况

温度适宜,日地距离适中

适合呼吸的气氛体积和质量适中

液态水 - 来自地球内部

1.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

1、为地球提供能源

1、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;太阳辐射能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。

2、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:(课本P8图1.7)

⑴提供光热资源; ⑵保持地表温度,这是促进地球上水、大气和生物活动运动的主要动力; ⑶煤、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上生物固定后积累的太阳能; ⑷日常生活 太阳灶、太阳能热水器、太阳能发电站等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

★2、太阳活动影响地球

1、太阳的大气层是由内向外分层的

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

光球

斑点是太阳活动的标志

色球

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表现

电晕

太阳风

2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(课本P11)

⑴世界多地降水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周期(教材P11活动)存在一定的相关性;

(2) 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; (三)扰乱地球磁场,造成磁暴; (4)极地产生极光; (5)洪水、干旱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。

地球的运动

★I.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

地球自转

地球革命

锻炼

绕地轴旋转

在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

运动方向

从西到东。北极上方的视图是逆时针方向的,南极上方的天空是顺时针方向的。

从西到东。在北极上空,视图是逆时针方向的。

移动速度

线速度:从赤道到两极递减,两极为零。

角速度:除极点外,其他任何地方都相等 (15°.Mh)。

近日点(每年一月初),快

远日点(每年七月初),速度慢

运动周期

真实周期:一个恒星日 = 23:56:4

昼夜循环:一个太阳日=24点

真实周期:一个恒星年 = 365 天 6:9:10

直线回归周期:一个热带年 = 365 天 5:48:46

地理意义

1、昼夜交替

2、当地时间

3、物体沿表面水平移动的偏移量

1、昼夜长短变化

2、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

3、生成四个季节和五个腰带

2、阳光直射点移动23°26′N

★1.直射太阳点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

★2..地球自转23°26′S过程中两点两至点的判断

依据:看太阳与地球的中心线与赤道的位置关系——赤道以北的线表示太阳直射北纬23°26′,那么地球在夏至在其轨道上;赤道以南的线表示当太阳直射南纬23°26′时,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处于冬至

简单方法:看地轴——当地球逆时针旋转时,地轴从左到左,地轴从右到右。如下图

3..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

基于:1月初,地球移动到近日点,公转速度最快; 7月初,地球向远日点运动,公转速度最慢。

2、昼夜交替和时差

★(I) 昼夜交替

1、 (1)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——地球不透明,不发光; (2)昼夜交替的原因是——地球自转。

2、早晚线解读:在早晚线上找任意一点,从西向东穿过线进入昼夜半球,说明该线为早线,否则为晚线。

3、黄昏线与赤道的关系:它相交又平分,所以一年四季在赤道上昼夜平分。

4、暮光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:垂直相切,所以太阳在暮光线上的高度为0度。

5、早晚线与地轴夹角变化范围:0°~23°26′

6、太阳高度分布:白天半球 > 0°,夜半球 < 0°,黄昏线 = 0°。

7、昼夜循环:一个太阳日=24小时

★(2)当地时间的计算

1、当地时间计算原理:

①当地时间东早西晚(东经相同,经度越大越东;西经相同,经度越小越东;一东一东西一,东经早)

②同一经线上的同一地点

③经度每15°相差1小时(即1°=4分钟)

2、当地时间计算方法:

某个当地时间=已知当地时间±4分钟×两地经度差

说明:①公式中加号和减号的选择条件:东加西减-所需位置是在已知位置的东边使用加号,在已知位置的西边使用减号地方。

②经度差的计算:同减异加——东经相同或西经相同的两地相减;一个是东经,另一个是西经。

③计算步骤:确定两地的经度差;转换两地的时差;判断两地东西方向;带入计算。

3、昼夜长短的计算

(1) 昼弧:任何纬线中落在昼夜半球内的部分。

(2) 夜弧:位于夜半球内的任何纬度的部分。

3 计算:①日长=日弧对应的经度数÷15°; ②夜长=夜弧对应的经度数÷15°

(三)计算

所需地点的时区=已知地点的时区±两地时区的差

说明:①时区数的计算:当地经度数÷15°,商四舍五入为时区数。

②时差的计算:同减异加——两地都在东部时区或西部时区并相减;一个是东部时区,另一个是西部时区。

③加减号选择标准:东加西减(都在东部时区,时区数越多,东越多;西时区相同,时区数越小。时区,越东;一东一西,东时区时间越早)

★(iv)光照图的解释方法及步骤

1、标记旋转方向,判断早晚线

2、日期:

⑴北极圈极昼(或南极圈极夜)为6月22日;

(2)北极圈内的极夜(或南极圈内的极昼)是12月22日;

3 早晚线与经线重合,即3月21日或9月23日。

3、时间计算:

1 寻找特殊时刻:

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在6点;

②18点,暗线与赤道的交点在子午线上;

③分点经线为12时为12;

④分点经线在24:00或0:00时。

2)按经度差15°,西差1小时,东西加东减西的原则计算时间。

4、确定直射太阳点的地理坐标

⑴以日期确定阳光直射点的纬度:春秋分—0°;夏至—23°26′N;冬至——23°26′S

2) 太阳直射点的子午线是昼夜半球分点的子午线,即当地时间12点的子午线。

★3.物体沿表面水平移动的偏移量

1、偏移规律:北半球向右偏,南半球向左偏,赤道上无偏转。

2、判断方法:北半球用右手,南半球用左手,掌心向上,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,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。

4、昼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

★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(见教材P18)如右图:

⑴北半球是北半球一年的夏季。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,纬度越高,白昼越长。在夏至,整个北半球的白昼都很长

一年的最大值,北极圈和极日以北。

(2) 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。北半球白天短,黑夜长,纬度越高,黑夜越长。冬至是北半球所有地区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时间,极夜发生在北极圈内外。

3 春分和秋分时,太阳直射赤道,世界各地昼夜等长。日出时间为 6:00 和 18:00。

⑷极昼极夜范围变化(以北半球为例):极昼在春分后北极开始出现,春分至夏至极昼范围变化来自北方

极点扩大到北极圈,从夏至到秋分的极昼范围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;昼夜平分点的范围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

★⒉中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

⑴纬度变化:一天中,太阳正午的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。

2 季节变化:夏至日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回归线及其北部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,南半球达到全年最小值那一年。冬至日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高值,北回归线及南半球全区为全年最低值。北半球。

★3.中午太阳高度的计算

1 计算公式:H = 90°- 纬度区间说明:求取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区间计算方法同减异加——所需点与直射点均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一样。添加不同的半球。

2 正午太阳高度对比:越接近直射点,正午太阳越高(即纬度距离直射点越小,正午太阳越大);否则,越小。

五四季五带

1、四个季节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。

2、分三种方式:

★(1)物候四时:春季3、4、5月,夏季6、7、8月,秋季9、10、11月,冬季12、1、2月。

(2)传统四时:以“思礼”为出发点。

(3)天文四时:起点是“两点两点”。

3、五个带的划分是根据年太阳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趋势,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北极圈为界。

★4.黄色和红色的夹角与回归线和极圆的关系

⑴黄与红夹角的度数等于北回归线的纬度,与极圈的纬度互补。

2 如果黄色和红色的夹角变小,北回归线度数变小,极圈度数变大,这样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就会缩小,温带范围将扩大。如果黄红交叉角变大,北回归线的纬度会变大,极圈的纬度会变小,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会扩大,温带的范围会缩小。

第 4 节地球的圆结构

地球的内圈

地震波

地震波

传播速度

媒体

跨断面的速度变化

剪切波

固体

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通过莫霍界面增加;剪切波通过古腾堡界面消失,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。

纵波

快速

固体、液体、气体

2、地球内圈——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分为三个圈。

圈子名称

位置

厚度

特点

地壳

不仅仅是莫霍界面

平均厚度为17公里

由岩石组成,大陆厚而海洋薄

斗篷

Moho 界面和 Gutenberg 界面之间

2800 公里

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圈

核心

下面的古腾堡界面

3400 公里

接近液态,横波无法通过

2、地球外圈

气氛

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,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

水圈

包括地下水、地表水、大气水、生物水,不断循环

生物圈

占据大气层底部、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

第 2 章地球大气

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

1、大气的加热过程

1、大气的能源:太阳辐射

★2.大气加热过程与温室效应

常压加热工艺

⑴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,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,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。

2、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以提高温度,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到大气中。

3 地面是近地表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。

大气温室效应

同时,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,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。向上的部分损失到宇宙空间,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反向辐射,将热量返回到地面。

①多云多云的夜晚,由于云层厚,大气逆辐射强,气温不会太低

②十雾九清:晴夜,大气逆辐射,气温弱,气温低,易凝结成雾滴

③青藏高原阳光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:青藏高原空气稀薄,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,光照强;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,气温较低。

★2.热力循环——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循环

1、热力循环中的温度和压力值对比(参考教科书P30图2.3)

1 温度:在同一水平面上,上升气流盛行的地面附近的温度最高;同一地点垂直方向的海拔越高,气温越低。

(2)气压值:看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气压;对于同一地点,海拔越高,气压值越低。如下图

温度从高到低是DCAB。甲乙

气压降序为CDAB。

DC

3 等压面变化规律:在同一水平面上,等压面在形成高压的地方是凸的,在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是凹的。

★2.几种常见的热力循环例子

城市热岛

流通

原因:人类活动释放大量余热,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

意义:(1)污染工业企业应设在下沉距离之外,避免污染物从近地表流入城市; (2)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,避免交叉污染。

海陆风

白天:陆地温度

度数比海还高,

吹着海风。

夜晚:陆空

温度比海洋低,

陆风吹来。

山谷风

白天,山坡温度强,空气顺着山坡爬升,形成谷风

到了晚上,山坡迅速降温,空气顺着山坡滑下,形成山风

★3.大气水平运动——风(参考教材P31中的图2.5、2.6、2.7)

类型

原因

风向特征

高层大气中的风

水平压力梯度力和地转偏转力共同作用的结果

风向平行于等压线

靠近地面的风

水平压力梯度力、地转偏转力和摩擦力的结果

风向与等压线成角度

第二段压力带和风带

1、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

★1.三圈循环——写下压力带、风带名称和各风带的风向(参考教材P34中的图2.10)

压力带

名字

分布

原因

空气流动

气候影响

赤道低压带

接近 0°

热作用

热膨胀增加

炎热多雨

副热带高压

近纬度 30°

动态动作

在空气重力作用下下沉

又热又干

亚极地低压带

近纬度 60°

动态动作

冷暖空气相遇,暖空气上升

温和湿润

极地高压带

南北纬90°附近

热作用

冷却和下沉

寒冷干燥

风带

名字

风向

气候影响

北半球

南半球

低纬度信风

东北风

东南风

又热又干

中纬度西风

西南风

西北风

温暖潮湿

极地东风带

东北风

东南风

寒冷干燥

★2.压力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:由于阳光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,压力带和风带也随着季节移动。对于北半球来说,夏季大致向北,冬季向南。 (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)

2、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

★1.北半球冬季和夏季大气压力中心分布(参考教材P37中的图2.13和2.14)

时间

亚洲大陆

太平洋

7月: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被大陆热低压切断

亚洲低点(也称为印度低点)

夏威夷高压(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着)

1 月:北半球次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空的冷高压切断

亚洲高压(又称蒙古-西伯利亚高压,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较大)

阿留申低压

原因

陆地和海洋的热性能差异

★2.季风环流(参考教材P38图2.15)

原因

风向

气候类型

分布范围

东亚

季风

陆地和海洋的热性能差异

一月西北风

七月的东南风

北回归线以北地区:温带季风气候

我国东部,朝鲜半岛,日本

北回归线以南地区:亚热带季风气候

南亚

季风

陆地和海洋的热性能差异;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运动

一月东北风

七月西南风

热带季风气候

印度半岛,印度支那半岛,我国西南部

★3.我国副热带高压与降水、旱涝灾害

我国雨带出现副热带高压

位置的影响

4-5月(晚春)雨带位于华南,华北出现春旱

长江中下游6月(初夏)雨季

7-8月,雨带向华北、东北移动。此时,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经历干旱

副热带高压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

副热带高压(夏季风)较弱,南涝北旱;副热带高压(夏季风)很强,北部有洪水,南部有干旱。

气压和风对气候的影响

1、气候影响因素:局地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、大气环流、海陆分布、地形、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。

★2.世界气候类型分布、成因及特征总结

气候类型

分配规律

气候原因

气候特征

典型地区

★热带雨林

气候

南北纬10°

赤道低压区控制

全年炎热多雨

亚马逊河流域

刚果河流域

印度尼西亚

热带草原

气候

南北纬向南10°

北回归线之间

赤道低压带和信风

带备用控制

干湿季节明显

替代

中非、巴西、

北澳大利亚和南澳大利亚

★热带季风

气候

北纬10°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海岸

陆地和海洋的热性能差异;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运动

终年高温,

雨季浓度

印度半岛,印度支那

热带沙漠

气候

 
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