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教学工作漫谈》魏书生著|(pdf)电子书下载

图书名称:《教学工作漫谈》

【作 者】魏书生著
【丛书名】教育经典
【页 数】 349
【出版社】 桂林:漓江出版社 , 2014
【ISBN号】978-7-5407-8892-6
【价 格】59.80
【分 类】中小学-教学工作-文集
【参考文献】 魏书生著. 教学工作漫谈. 桂林:漓江出版社, 2014.

图书封面:

图书目录:

 

《教学工作漫谈》内容提要:

本书即他的经典著作之一,以教书育人为主题,全面展现了作者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具体方法。从细小知识点的学习到能力兴趣的培养,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,乃至和谐融洽的师生相处模式,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散发着生动的气息,长者的温厚和师者的智慧充盈其间,感人肺腑,引人深思。本书是广大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。

《教学工作漫谈》内容试读

第一辑愤悱启发皆有道

我常想,上课时,只解放学生的耳朵,却堵住他们的嘴,捆住他们的手,由教师唱独角戏,实在是费力不讨好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,让学生读,让学生写,这样做,学生的兴

趣比听老师的独角戏要浓得多。

课堂六步教学法

课堂教学方法很多,讨论法、实践法、练习法、纲要信号法、导读法、问读法、串讲法、答疑法,认真统计一下,大概不会少于一百种。

课堂是艺术园地,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,甚至千花万花齐放。

我想,作为第一线教师,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,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,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,不加任何改变就用。而应当像蜜蜂一样,在教学的百花园中,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,回来以后,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。集各家教法所长,结合自己的素质、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,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。

我喜欢用六步课堂教学法,即定向、自学、讨论、答凝、自测、自结。

1.定向。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。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,更重要的,我喜欢从单元,从整册书,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,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。这样看,就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,而紧紧抓住那些从期末复习、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看,割舍不掉的知识。另外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。确定重点的方式,有时由我提出,有时由好学生提出,也有时大家讨论。在自己的班级上课,有时我提的重点也被学生否定。即使在外省市上课,我提出的学习重点,有的部分也被多数学生否定。每当这时,我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学习重点。在大部分情况下,我都把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,如《故乡》这课学习重点:

①字词(略);②文学常识:作者及时代背景;③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;④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。

2.自学。因为目标明确,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。仍以《故乡》为例,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,前两个学习重点,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,第三、四个学习重点,须自己读书,找答案。

3.讨论。经过自学,大部分难点可解决,不能解决的,自己记下来。前后左

002

⊙教学工作叠谈

右,四个人一个讨论组,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。

4.答疑。分组讨论,仍没解决的问题,则提交全班同学。学生如果会,则由学生解答,学生不会,则由教师解答。在答疑时,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,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。倘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,教师可予以回答。倘无普遍意义,且无深究的意义,为了节省课堂时间,则跟个别学生讲明:“这个问题,待下课后,老师再跟你个别研究。”

5.自测。即自我测验。测验方式不同,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,自己答自己出的题。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,大家答。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,其余组抢答。有时我出一组试题,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。需书面回答的题,一般都限定时间,全班同学进入竞技状态,用三分钟或四分钟做完,然后立即拿出红色的笔评卷,错的地方用红笔写出正确答案,回答之后将红色的内容再用蓝色的笔做一遍,再用红笔评卷。这样检测,既明确了自己当堂有哪些知识点没掌握,又明确了经过课后的努力有了哪几点进步。

6.自结。即学生自已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,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,知识掌握情况如何。这有点像录像机倒带,学生将自己头脑的录像带快速倒至上课时,再根据需要,放映一遍必要的内容。自结,大部分采取每位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,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的形式。也有时请一位同学总结,大家订正。

从信息论的角度看,这样六个步骤有助于信息的处理。第一步定向,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,随时排除干扰性的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。自学则是主体主动接收信息的过程。讨论和答疑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过程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,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以保证信息的正常流通与传输,这两个环节信息的传递是多向的。师生都是信息源,又都是信息接收器:师生的行为既是反映,又是信息。第五步自测和第六步自结在整个课堂信息传递过程中,是一个终极部分。它的任务主要是对本课时所接收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强化。

一次华东师范大学谢象贤教授到我们班听课,她问:“课堂类型一般有多种,你说的就是这一种类型,其他的变式有没有呢?”我说,六个步骤基本如此,具体运用则变化无穷。如以定向为主的计划课,开学初讨论学习计划,期中、期末讨论复习计划。这种课虽然也有讨论、答疑、自结等步骤,但大部分时间用于定向,我便称其为定向课。我外出开会,语文课全由学生自学,当然就是自学课了。有时一节课为了消化两个疑难问题,同学们又不希望老师马上答疑,课堂以讨论为主,便成

⊙第一辑惯惟启发皆有道

003

了讨论课。期中、期末复习课,请同学们广泛提问题,教师来解答,这就是答疑课。为检查验收阶段学习成果,同学们互相出题考试,自然就是自测课。总结、复习单元、期中、期末的学习重点难点,以总结为主,虽然间或也有讨论、答疑、自测,但我常称之为总结复习课。

探索课堂教学方法,确立课堂教学类型,都是手段,不是目的,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,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。基本如此,情况有变则变。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,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,学习积极性比去年高了,那么课堂教学方法、教学步骤也必须随之改变。

004

⊙敦学工作漫谈

讲读课,少讲多读

一天,我刚从外地回到学校,听说有很多教师从外省来到了我校,正等着我回来。

我回到学校处理了几件事情,就到班级上课。同学们口头作文后,坐下来。我说:“今天我们讲《公输》这一课。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,老师想用两课时讲完。”说完,我便转身去板书,刚写完课题,便听到有同学喊:“报告!”“什么事?”“老师,我不同意这篇文章讲两课时。”“为什么不同意?”“我认为这课书虽然长,但语言比较好懂,如‘起于鲁,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’,有些难懂的句子,教材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,老师不在家这些天,这几篇文言文我们又都自己翻译了,再用两节课时间,不白白浪费一节课吗?”

我便问:“同学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?”没料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都赞成这样做。后面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到很新奇。看我究竟怎样处理这个问题。依照班级的规矩,只要多数人通过的事,即使老师不同意,也得照大家意见办。于是我说:“那就照老规矩办,服从多数,只讲一节课,将两节课的学习重点合二为一吧!”这节课上得较顺利,一课时,重点难点都解决了。

《公输》这么长的文言文都讲一节课,浅显的短的课文就更不多用时间了。这些年来,我经常外出开会,教学进度落不下吗?落不下。为什么,就因为我减少了讲读课上讲的时间。从1979年以来,我一直这样处理讲读课文,少讲多读。教师少讲,学生多读,一节课讲一篇课文。极少数课文如《周总理,你在哪里》《出师表》等我才讲两课时。《周总理,你在哪里》并不是因为难懂才讲两课时,而是因为我极其崇敬周总理的为人,所以总要在课堂上介绍总理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。

每节课讲一篇课文,原来教材30篇课文,加之有用两节课的,35节课也讲完了。现在的教材增加到40课,减去自读课,讲读课和阅读课总共也不过三十二三课。这些课就是多算一点,用40课时也能讲完。每学期语文教学课时,以每周6

⊙第辑愤排启发皆有道

005

节,共20周计,也有120课时。倘用40课时讲课文,10课时讲知识短文,10课时作文,那还剩下一半时间,做什么?有了时间,做什么都好办,学生自学,学生读书,我去开会,单元复习,系统复习,增加一些教材外的教学内容,如:教育心理学知识、国外科技动态、学习方法、名篇时文、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。

十年来,我之所以教得比较轻松,原因之一就是从讲读课文精雕细琢中解放了出来。当然精雕细刻地讲,有很多长处,但相对于我的实际,很明显就弊多利少了。我既然精雕细刻不起,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,选择现在这条路。这样走了十来年,觉得这“少讲多读”之路,也自有一些存在的道理」

讲得少,教师才更珍惜讲课的时间,仔细考虑哪是必讲的内容,哪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、能理解的内容。讲得少,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。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,讲10分钟就是2000字,一节课如果有一半时间讲,那就是4500字。即使其中有1/4的是必要的信息量,学生接收之后储存的可能性也不大。即使当堂接收储存了1100多字的信息量,其在大脑中全部长期保存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。即使大部分长期保存了,又有多少有再现的价值和可能呢?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,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,留下的,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。

读得多,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。读的机会多,时间多,学生才自己去思考、琢磨、查字典、查资料、问同学,才能形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。只有学生多读书,多划分文章层次,他才可能形成划分文章层次的能力。如果每篇文章都由教师给归纳、讲解、抄录中心思想,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读,去归纳,那没学过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了解中心思想是什么了。即使讲过的,由于没有自己实践,没有去读

一读、想一想的过程,过不久还是容易忘记。

一篇课文只讲一节课,能讲完吗?能。许多知识点,如字、词、文学常识,学生在假期已自学过。倘必要,上课时,我强调提问一下,大部分时间,课堂上不讲。文章的层次划分、中心归纳,因已教给学生基本方法,则许多课文这两项也不讲。倘层次、中心用一般方法无法解决时,则用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点拨一下。这样每课必讲的就剩下一两处写作特色了。重点突出了,内容又很少,讲起来自然容易,省时间。

漏掉了必要的知识怎么办?其实语文总体知识把握住了,一册书必要的知识也就把握住了。就这一篇课文来说,真没有必要到非讲不可那种程度的知识。试问,从中语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,砍掉它,换成别的同类文章,行不行?回答

006

⊙敦学工作漫谈

···试读结束···
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