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每天读本书]《厌女》男性的蔑视和女性的自我厌恶
听说《厌女症》要翻成中文了。
这本书最初的副标题是日本厌女症。如果中国厌女症、韩国厌女症、越南厌女症等症、越南厌女症等,那么厌女症一词将适用于所有国家的社会。美国学者伊芙是英国文学研究者·塞吉维克的《男人之间》受到启发,因此英国厌女症和美国厌女症也存在。不幸的是,我们仍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社会。
这本书由理论和实证组成。塞吉维克提供的由男性同性恋社会性欲、同性恋仇恨和厌女症三个要素组成的理论设备非常有用。通过这个理论,我们理解了男性同性恋社会性欲和同性恋的区别,以及同性恋男性被女性化的原因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知道所谓的男子气概是通过女性的他人化来定义的,即男子气概=不是/不像女人。
塞吉维克提出的理论设备锋利活泼,以至于每个人都想用它来解剖手头的材料。哦,顺便说一句,那个群体原本是男性同性社会性欲的群体。那个总是围着女人屁股转的男人,有厌女症,其实是厌女症。……。读者应该会发现,即使在中国,也和日本一样存在着无数可以用这个理论工具来解释的现象,并且因此而感到沮丧。因为,这恰是男人一点都没有试图改变的证据。因为,这是男人们一点儿也没变的证据。
女人社会主义中国学到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英雄口号。然而,在改革开放之后,企业喜欢男孩和女性就业困难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不同。当我得知女人回家的现象时,我真的很惊讶:日本女性想要摆脱家庭主妇的情况。中国女性想回家当全职家庭主妇吗?社会的变化充满了矛盾。女性的困难,无论制度如何,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。中国有中国的厌女症,期待着有人来研究。
众所周知,日语是一种混合语言,它在历史上吸收了许多外来词,如汉语和英语。其结果是汉字假名混合的句子和片假名表音的外来语。日语的这一特点使得外来概念的摄入非常融合和自由,但也可以说,这反过来耽误了外来概念的日本翻译,但同时,它也懈怠了外来概念的日本翻译。在日语中,feminism,misogyny 等词直接用表音符号的片假名标注,所以当我知道 feminism 在中文里被译为“女性主义”、women’s center 当被翻译成女性中心时,我在心里叹了口气。这本书的 misogyny 这个词,也被翻译成厌女症,译语之妙,让人不禁欢呼起来。厌女,当然是一种病homosocial 和 homosexual,如何区分翻译?真的很有趣。
厌女症不仅是男性,女性也会感染。厌女症概念的力量在于它也可以解释女性的阴暗面。正如这本书所说,女性的厌女症比男性的厌女症更麻烦,因为女性的厌女症是自我厌恶。理解了这一点,许多谜团都可以解决。例如:为什么女人围绕着男人互相反对?为什么女人的敌人是女人?为什么母女关系复杂?等等。虽然这些问题不能立即解决,因为我们知道原因,但至少,理解可以成为面对问题的第一步。
日本的女性主义直受到各种外国影响,这本书也受到美国学者塞吉维克的影响,他研究酷儿理论。因此,有人说日本女性主义只是从欧美进口的。
在这里,让我们反驳这种批评。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斯皮瓦克(Gayatri C. Spivak),他出生在印度,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美国永久居留权,从事英国文学研究。在访问日本期间,她在一次性别理论研讨会上听到一位欧洲学者说:社会性别(gender)当这个概念不是日本原有的概念时,她回答说:一个概念,无论产生在哪里,只要能为我使用,便当就可以使用。
当一个理论被用于实证时,理论将因适用的对象和文化背景而本地化。读完这本书后,一些读者忍不住想用它来探索他们的社会问题。就像我谈论日本厌女症一样,读者中的一些人也会谈论中国厌女症。我期待着读那本书的日本翻译。
然而,如果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呢?让我们欢迎摆脱厌女症的新变化。
注:以上摘自本书《中文版序言》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原作名:女ぎらい
作者:[日] 上野千鹤子
译者:王兰
评分:9.0
《厌女》不是一部纯粹的理论作品,而是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日本当代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实践分析。作者处理了广泛的日本主题,包括文学,如小说家吉兴春、永井和丰、林真理子等,更具社会性。
《厌女》中提到的许多现象,尤其是家庭和婚姻,在中国也非常相似。知识分子读者将从这些讨论中获得强烈的共鸣和理论指导。
作者:资源君
链接:https://www.xuexizoo.com/article/1759808063168069895.html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如有侵权,请发邮件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,邮箱地址:121671486@qq.com